Markets.com Logo

美元強勢與股市:分析及潛在風險評估

6 min read

美元強勢與股市:分析及潛在風險評估

美元指數在上週表現強勁,但上週五疲軟的非農數據大幅縮減了其漲幅。今年上半年,該指數暴跌近 11%,創下自 1970 年代初創立以來最差的上半年紀錄。

從歷史上看,美元疲軟被視為對美國股市有利。畢竟,在近期美元貶值期間,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總回報率為 6.2%。然而,美國股市也曾在美元異常強勁的年份表現驚人。因此,對於以美元計價的投資者來說,美元波動可能並不重要。

然而,如果聯準會按照川普政府的意願大幅降息,導致美元急劇貶值,股市反彈可能會面臨負面反應。這種情況曾在 1987 年 10 月發生過。

歷史上美元與收益關係的分析

為了深入分析,《市場觀察》專欄作家馬克·赫伯特 (Mark Hulbert) 首先評估了美元指數作為標準普爾 500 指數每股收益 (EPS) 的同步指標和領先指標的歷史表現。

在研究美元作為同步指標的潛力時,赫伯特幾乎一無所獲。自 1973 年以來,美元指數的年度波動僅能解釋或預測標準普爾 500 指數每股收益同期波動的 1%(以 R 平方值衡量)。這種接近於零的相關性源於美元年度波動與每股收益之間極不穩定的關係:自 1973 年以來,在不同的五年週期中,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高達 0.44,低至 -0.83。

那麼美元作為領先指標的表現如何呢?赫伯特進一步觀察美元年度變化是否與每股收益後續增長率相關,但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下圖顯示,自 1970 年代以來,美元過去 12 個月的變化與標準普爾 500 指數未來 12 個月每股收益增長率的相關性一直不穩定。

從統計角度來看,無法得出美元下跌對美國股市投資者有利或不利的結論。但存在一個非統計層面的擔憂:當前金融環境與 1987 年 10 月股市崩盤前幾週的相似性。在「黑色星期一」當天,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單日暴跌 22.6%。

儘管 1987 年的崩盤是由多重因素引發的,但當時美元暴跌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極端情況下,美元下跌確實值得投資者警惕。

與 1987 年崩盤的相似之處

在「黑色星期一」之前,美元指數自 1987 年初以來下跌了 7%。尤其令投資者擔憂的是,當時雷根政府正積極推動美元進一步貶值。時任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 (James Baker) 公開向聯準會施壓,要求大幅降息,聲稱此舉既能刺激經濟,也能促使美元進一步貶值。

《巴倫週刊》編輯蘭德爾·福賽斯 (Randall Forsyth) 在其 1987 年股災史中寫道,貝克在「黑色星期一」前一周的言論「旨在推動美元兌(德國)馬克和其他貨幣貶值。貝克認為,弱勢美元優於高利率——後者被視為對美國經濟復甦的威脅,尤其是在 1988 年大選臨近之際。市場反應是拋售股票……貨幣戰爭的前景讓風險資產(尤其是高價股票)變得過於危險。」

當前金融和政治環境的相似性令人擔憂。如今,股市估值更高,而川普政府再次積極向聯準會施壓,要求降息。毫無疑問,降息幾乎必然會導致美元兌外幣進一步貶值。

赫伯特表示,當然,1987 年股災只是一個孤立事件,歷史可能不會重演,但會押韻——而這一次的押韻令人毛骨悚然。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