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元:避險市場的新競爭者?
在經濟波動和不確定時期,投資者傳統上會湧向所謂的「避險天堂」。這些資產包括黃金、美國國債,以及日圓、美元和瑞士法郎等貨幣,它們被認為在市場動盪時期能夠維持或增加其價值。
美元面臨挑戰
儘管美元作為世界首選的儲備貨幣,佔據主導地位,但它一直表現出明顯的疲軟。美元指數今年迄今已下跌超過 9%。同時,由於持續的貿易擔憂,日圓面臨不確定性。
新加坡元:崛起的替代方案
在這種背景下,分析師認為一種新的替代方案可能正在出現:新加坡元 (SGD)。華僑銀行 (OCBC Bank) 的外匯策略師 Christopher Wong 認為,新加坡元已經開始充當「準避險」貨幣,尤其是在亞洲和新興市場。
新加坡元的避險特性
Wong 解釋說,雖然新加坡元沒有像美元、日圓或瑞士法郎等傳統避險貨幣那樣的全球地位,但它往往在金融壓力時期表現出防禦性特徵,尤其是在亞洲地區。
今年以來,新加坡元兌美元匯率顯著升值,迄今已上漲約 6%。傑富瑞甚至預測,該貨幣可能在未來五年內與美元達到平價。
為什麼新加坡元被視為避險天堂?
PineBridge Investments 亞洲固定收益聯席主管 Omar Slim 指出,新加坡強大的體制框架、穩固且具有韌性的經濟基礎,以及強有力的政策制定(尤其是在財政審慎方面)使其成為避風港。VP 銀行首席投資官 Felix Brill 也同意,新加坡元擁有現代避險天堂的許多特徵,包括總體經濟穩定、強大的機構、龐大的經常帳戶盈餘和低政治風險。
新加坡的貨幣政策與穩定性
Brill 強調,新加坡的貨幣政策框架為該貨幣帶來了「非凡的穩定性」,而這正是避險資金所尋求的。與大多數國家不同,新加坡不使用利率來管理其貨幣。相反,他們在政策範圍內調整新加坡元兌主要貿易夥伴一籃子貨幣的匯率。確切的匯率並非固定,新加坡元可以在規定的範圍內波動,但具體水平並未公開披露。
三井住友銀行 (SMBC) 亞洲宏觀策略主管 Jeff Ng 估計,政策範圍的寬度為 4%,並表示對新加坡元的這種管理意味著波動性受到限制,從而降低了風險,並在短期內提供了更大的確定性。
新加坡元崛起面臨的挑戰
雖然新加坡元正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但專家警告說,在它成為廣泛接受的全球避險貨幣之前,仍存在一些障礙。
市場規模
其中一個障礙是新加坡元市場的規模。根據國際清算銀行 (BIS) 2022 年的數據,美元佔外匯市場的 88%,而日圓和瑞士法郎分別佔 17% 和 5%。相比之下,新加坡元僅佔 2%。國際清算銀行調查每三年進行一次,下一次將於 2025 年 9 月進行。
貨幣政策限制
此外,新加坡現有的貨幣政策雖然為貨幣帶來了穩定,但同時也限制了它。Brill 解釋說,由於該貨幣是「受管理的」,這限制了市場投機和大規模的頭寸建立,從而限制了其流動性和深度。這些是投資者在真正的全球避險天堂中尋找的關鍵特質。「因此,這個框架有助於建立信譽,但阻礙了規模,」他補充說。
依賴出口
其他因素包括新加坡依賴出口驅動型經濟。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4 年出口佔該城邦國內生產總值的 178.8%。因此,根據 Natixis 高級經濟學家 Trinh Nguyen 的說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可能不希望新加坡元升值過多。
匯率管理
Nguyen 指出,「如果投資者購買過多的新加坡元資產,那將推高新加坡元」,並補充說,「如果新加坡元變得沒有競爭力……金管局不會容忍這種情況,因為它認為這不利於新加坡的競爭力。」
新加坡元作為多元化工具
然而,新加坡元仍然可以用於降低貨幣風險。新加坡銀行全球首席投資官 Jean Chia 表示,新加坡元「可以在多元化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這可能是您許多貨幣多元化討論中的第三種貨幣。」
新加坡元作為避險天堂的未來
專家們一致認為,新加坡貨幣有潛力逐漸獲得與瑞士法郎相當的地位,即使它不及日圓或美元。Brill 指出,避險天堂的地位是建立在數十年應對危機的行為之上的。雖然新加坡元在亞洲經濟衰退期間表現良好,但它尚未成為全球經濟放緩期間的首選避險天堂。「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廣泛的國際使用、更便利的本地市場以及持續的穩定性可能會逐漸改變這一點,」他總結道。
Slim 也對新加坡元在傳統避險貨幣吸引力減弱之際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世界越來越多地尋找避險天堂,我預計新加坡元將成為首選……雖然它可能不會成為美元和日圓傳統上的樣子,但它將越來越多地被視為『亞洲的瑞士法郎』。」
瑞士寶盛銀行 (Julius Baer) 亞洲研究分析師 Jen-Ai Chua 的說法更為樂觀,她表示不排除新加坡元有可能從亞洲避險天堂演變為全球避險天堂,但她補充說,這可能需要時間。
風險提示與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不代表Markets.com平台立場。差價合約(CFD)交易涉及高槓桿和高風險,在交易決定之前,建議您諮詢專業財務顧問,評估自身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據此操作交易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