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馬士革上空的硝煙與殘骸交織,白宮內部的聲音越來越大,他們對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的魯莽行為表示擔憂。
一位白宮官員告訴Axios:「『比比』(納坦雅胡的暱稱)的行為像個瘋子,到處轟炸。這可能會破壞川普總統為實現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所做的努力。」另一位美國官員提到上週在加薩發生的教堂轟炸事件,這促使川普親自致電納坦雅胡要求解釋。這位官員表達了他的強烈不滿,說:「似乎每天都有新的問題出現!搞什麼鬼?」
第三位官員證實,川普政府內部對納坦雅胡的行為越來越擔憂,認為他「魯莽且愛惹麻煩」,有時「像個不聽話的孩子」。納坦雅胡的發言人齊夫·阿格蒙(Ziv Agmon)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六位美國官員告訴Axios,儘管美國斡旋的停火協議於上週五阻止了敘利亞衝突的升級,但白宮對納坦雅胡及其區域政策的擔憂在上週末顯著增加。
但到目前為止,川普尚未公開批評納坦雅胡,尚不清楚他是否與顧問們抱持相同的擔憂,或者他是否同意他們最近對以色列在敘利亞行動的評估。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公開的沉默可能反映了川普在處理敏感問題時的策略,或者可能反映了其政府內部的不同觀點。
上週二,以色列轟炸了一支屬於敘利亞軍隊的坦克車隊,該車隊正前往蘇韋達市。根據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的數據,德魯茲民兵和武裝貝都因部落之間的暴力衝突已造成700多人死亡,直到上週六。
以色列聲稱,該車隊進入了敘利亞南部地區,以色列要求將其劃為非軍事區,並且敘利亞軍隊參與了對德魯茲少數民族的襲擊(敘利亞否認了這一點)。據一位美國官員稱,美國特使湯姆·巴拉克(Tom Barrack)上週二要求以色列同行停火,以尋求外交解決方案,以色列承諾遵守。
然而,在短暫停火後,以色列升級了襲擊。上週三,以色列轟炸了敘利亞軍隊總部和總統府附近的地區。
一位美國官員說:「敘利亞的轟炸讓總統和白宮措手不及。總統不喜歡在電視上看到他試圖與之建立和平的國家,並宣布大規模投資重建該國,卻正在遭受轟炸。」
與此同時,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已向川普政府表達了對以色列行動的不滿,許多美國高級官員也直接向川普抱怨納坦雅胡。這些官員包括巴拉克和白宮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他們都是川普的親信。
白宮普遍認為,納坦雅胡轟炸敘利亞是由於來自以色列德魯茲少數民族的壓力和其他政治考量。 該地區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在多方外部干預和複雜的內部影響下實現穩定的能力。
一位美國官員說:「『比比』被政治議程蒙蔽了雙眼,從長遠來看,這將是一個大錯誤。」另一位美國官員說,以色列在白宮的形象在過去一周受到損害,但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這位官員總結說:「以色列人需要醒醒。」
以色列與敘利亞關係的緊張局勢發生在納坦雅胡訪問華盛頓之後幾天——在此期間他與川普會面了兩次,並且鑑於對伊朗戰爭的影響,他們的關係似乎處於最佳狀態。
除了敘利亞和加薩的教堂事件外,以色列定居者殺害巴勒斯坦裔美國人賽義夫·穆薩萊特(Saif Musallet)的事件也引發了川普政府內部對納坦雅胡親定居者政府的反對。
美國大使邁克·赫卡比(Mike Huckabee)幾天前訪問了納坦雅胡的貪污審判,以表示支持,他批評了上述襲擊,並將其描述為「恐怖主義」,並要求進行徹底調查。 上週六,他還訪問了西岸一個遭到定居者襲擊的基督教社區。
長期以來一直堅定支持以色列的赫卡比,也批評以色列政府為美國福音派信徒獲得旅遊簽證設置障礙。
敘利亞的不穩定是川普政府的主要擔憂。 魯比奧週六在 X 平台上發推文說,大馬士革政權需要幫助才能實現和平並停止殺戮。
但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以色列無權決定敘利亞政府是否可以對其公民和領土行使主權。 這位官員說:「目前的以色列政策將導致敘利亞的不穩定,德魯茲社區和以色列將因此受到損害。」
對以色列來說,美國反對其在敘利亞的行動令人驚訝。 一位以色列高級官員表示,川普在他任期開始時鼓勵納坦雅胡控制敘利亞的部分地區,並且之前從未對以色列干預敘利亞表示擔憂。
該官員強調,以色列僅在情報顯示敘利亞政府參與了對德魯茲人的襲擊後才進行干預,否認存在任何內部政治考量。 該官員補充說:「美國希望新的敘利亞政府保持穩定,並且不了解我們為何因德魯茲社區遭受襲擊而在敘利亞採取行動。 我們試圖解釋說,這是對以色列德魯茲社區的承諾。」
這不是納坦雅胡第一次考驗川普的耐心。 他曾經打賭川普最終會支持他對伊朗的襲擊,並且他成功了。 儘管川普曾希望結束加薩戰爭,但他還是持續了數月。
在敘利亞,他再次打賭他能夠大幅升級行動,而不會破壞區域穩定或損害他與川普的關係。 各方的政治領導人必須優先考慮外交與合作,以緩和緊張局勢並防止局勢進一步升級。
近幾個月來,川普的助手們越來越意識到納坦雅胡聯合政府中極右翼極端猶太勢力對政治的影響,這在「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中變得越來越清楚。
接受 Axios 採訪的美國官員警告說,納坦雅胡的運氣以及川普的善意可能很快就會耗盡。
風險提示與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不代表Markets.com平台立場。差價合約(CFD)交易涉及高槓桿和高風險,在交易決定之前,建議您諮詢專業財務顧問,評估自身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據此操作交易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