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s.com Logo

各國央行美元儲備:對貨幣價值的影響力是否正在減弱?

4 min read

各國央行是否正在失去對美元的控制?

長期以來,管理著數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各國央行,一直被認為是維持美元作為全球避險貨幣地位的關鍵參與者。然而,渣打銀行最近的一份報告對這一假設提出了質疑。

不同的策略

該銀行發現,儲備管理者傾向於在美元走弱時買入,在美元走強時賣出。這種行為與私人部門投資者的行為形成對比,後者通常會推動美元匯率的變動。

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

今年以來,美元面臨著挑戰,包括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貿易和安全爭端,以及川普總統對聯準會(美國聯邦準備系統)的再三批評。這些因素導致美元貶值9%。

數據分析

渣打銀行的分析顯示,在過去20個季度中,美國官方美元儲備的水平與美元指數(追蹤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價值)的走勢相反。例如,第二季度美元下跌了6.6%,但官方美元儲備增加了約500億美元。

私人部門與央行

渣打銀行全球G10外匯研究主管史蒂夫·英格蘭(Steve Englander)認為,私人部門的買盤正在推動美元,而各國央行的反應是被動的。他補充說,各國央行可能正在平衡本國貨幣的競爭力與投資組合的考量。

央行的影響力是否正在減弱?

英格蘭認為,如果私人部門是美元的淨賣家,各國央行不太可能也拋售,這可能會進一步對美元構成下行壓力。相反,當私人部門購買美元時,各國央行會藉此機會減少其風險敞口,同時避免可能加劇競爭衝擊的拋售。

資本流動

英格蘭認為,相對於各國央行,來自私人部門投資者的定向資本流動規模可能已經增長,這意味著它們的影響力可能超過各國央行。

結論

儘管各國央行在支持美元方面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但私人部門似乎正成為決定貨幣價值方面更具影響力的參與者。這並不意味著各國央行沒有任何影響,但它們的策略可能比單純維持美元價值更複雜和微妙。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

相關文章